【致癌物vs.非致癌物的風險評估】
昨天鹹魚那篇文章,很多回文都提到了《劑量-反應 關係》(Dose-response relationship)。
然而,致癌物和非致癌物,在健康風險評估上,最大的差別就在於致癌物是沒有「閾值」的。
只要暴露到致癌物質,就一定會產生風險,而目前一些致癌物質相關劑量的規定,都是把暴露劑量所產生的風險在百萬分之一以下,做為是「可接受」的風險。
而非致癌物質,則可以根據實驗中,計算出「無觀察到危害反應的劑量」(non-observedadverse-effect level, NOAEL),再除上100-1000以上,來訂出參考劑量。所以在此劑量以下的暴露,幾乎可以視為是無健康風險的。
最後,我是覺得人從出生之後,就是背負著死亡的風險,所以也不要因為一則新聞,或一項新的科學發現,就焦慮到睡不著覺,說不定生活中有其他更高風險的危害,只是還沒發現罷了。做到自己能力範圍可以預防的,真的要活多久,就交給天吧!
推薦這篇毒理學相關的好文,大家可以好好閱讀,收穫必定更大:
http://scimonth.blogspot.tw/2014/03/blog-post_8056.html